學習數學的意義之二:錯誤
學習數學我認為其中一個在現實世界/日後工作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對錯誤的分析。曾經我跟同事談過一個話題:「學生做數時經常犯同樣的錯誤,怎樣教才能幫他們避免犯錯。」我同事給我的意見當時令我覺得實在茅塞頓開。他說:「你個mindset要轉變,其實好多人學習數學公式,係睇佢錯幾多次,有d人錯三次就識,有d要錯50次/100次。錯唔緊要,我地要俾時間學生錯。」
1954年1月10日,英國海外航空781號航班在地中海上空發生解體,機上35人無一幸存。
事故調查持續很久,發現飛機的所有機械都沒問題。機長也沒有誤操作。那為何飛機好好的,就會突然在天上自動解體呢?
經過大海撈針一樣的排查,最後發現問題竟然出在窗戶上。
那個時候,飛機窗戶都是方形的。這樣的設計,使得飛行過程中壓力會堆積在尖銳的角上,造成玻璃破碎,繼而機身解體。
曾經飛機的窗戶是方形的。
這是設計上的錯誤,是由於認知局限造成的。
我們已經發現了這個錯誤,現在我們乘坐的所有飛機的艙門和窗戶都改成了橢圓形。一旦糾正了這個錯誤,所帶來的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。
在 “The Checklist Manifesto”一書中,美國醫生阿圖·葛文德將錯誤分為兩種:一種是無知之錯,另一種是無能之錯。工作為什麼會犯錯?考試為什麼會出錯?這是兩個有共性的問題,作者的答案是「無知」和「無能」。解決問題大體上可以分3種程度:
1.簡單的問題,結果是確定的,有經驗,有答案,依程序做就能解決。例如大部份考試題目,會計工作,行政工作等等。
2.複雜的問題,結果的不確定性強,條件多,假設多,又或者要處理資訊量很大。例如在工作時要設計生產一個成熟產品,又或者解決一些工程問題等等。這需要分析辨別後,找到有經驗的處理方法。
3.極度複雜的問題,沒有經驗,不可重複,結果不可逆轉,必須摸索前進接受結果。比如孩子教育,比如危機災難處理。
簡單的問題容易出錯,複雜的問題也容易出錯。書中提及到2種核心錯誤模式:
1. 無知之錯:簡單來說不知道,所以會出錯。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知識,沒有相關的知識而犯了錯。
2. 無能之錯:知道,但方法不對,大意疏忽了,所以會出錯。最近香港某醫院也發生了駭人醫療事故。有年近8旬男病人由眼科病房轉移至深切治療部時,因氧氣樽氣閥未有開啟,致全程有5分鐘無氧氣供應,病人其後病情惡化離世。
作者認為人生而無知,因為無知而犯錯,是不可避免的,也是可以被原諒的。比如,小孩子一開始不知道火會燙手,可是只要被燙傷過一次,以後就不會用手去碰火。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去改變對錯誤的認知,從而吸收經驗,減少自己的無知之錯。
如果解決某些問題的最佳方法還沒有找到,那麼只要我們盡力了,無論結果如何,我們都能接受。 但是,如果人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,但卻沒有做到,那就是「無能之錯」,比如試卷忘寫名字等等。
我們可以「無知」,但是不能「無能」,「無知之錯」可以原諒,「無能之錯」不被原諒。
在書中亦提到了針對無知之錯和無能之錯的各種解決方法。而在此篇幅有限就不再詳述了,有機會可以下次再談談。我亦十分推薦這本書給各位,這本書的精髓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避免錯誤,讓我們持續、正確、安全地做好事情。
透過學習數學和不斷分析錯誤,我們能夠獲得寶貴的經驗和知識。無知之錯雖然是不可避免的,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改變心態來減少它們的發生。同時,我們也要警惕無能之錯,確保我們知道該怎麼做並付諸行動。這樣,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,避免重蹈錯誤的覆轍。讓我們珍惜每一次錯誤,從中學習,不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