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數題的最佳思路

喺過去呢個暑假,我所有六年班嘅學生喺溫習分數乘法問題嘅練習上,例如「A 有蘋果 60 個,B 比 A 多 1/2,B 有多少個蘋果?」佢哋嘅答案大多數都係:

60 + 60 x1/2= 90

我都會喺隔離打粒星,表示答案正確,但算式要再重新列過,諗一個更加好嘅方法。基本上每個學生第一次都會問我:「點解我答案啱,你都要我用第二個算式去表示?」

我要強調,呢個列式答案完全正確,但只足夠應付五年班或者基本嘅分數乘法題目。學生用呢個方法,只係把「多多少」直接計算,但對於更複雜或者多層分數基準的題目,佢哋嘅思維未必能自然延伸。

例如六年班的進階題目:「A 有蘋果 60 個,B 比 A 多 1/2,C 比 B 少 1/2,C 有多少個蘋果?」題目與五年班相似,但多咗一個參考對象,形成兩層基準:

  • B 的分數基準係 A
  • C 的分數基準係 B

 

好多學生初見呢個題目會混淆,容易直接套用 A 嘅分數基準,或者寫成冗長嘅算式而忽略每層基準嘅邏輯。如果以舊有思維方式列式,算式會係:

(60 + 60 x1/2)- (60 + 60 x1/2)x1/2= 45

雖然答案正確,但步驟冗長,計算過程複雜,容易出錯,而且學生喺解題前已經覺得困難,有抗拒心理。

 

所以為咗避免出現呢種情況,我會引導學生養成習慣:處理分數文字題時,先釐清分數基準,再計算實數部分。例如計 C,可以用:

60x(60+1/2)x(1-1/2)= 45

呢個方法好處係:

  1. 邏輯清晰:每層分數基準都明確,唔會搞混。
  2. 算式簡潔:唔需要冗長步驟,對計數能力稍弱或者容易粗心嘅學生亦容易掌握。
  3. 建立思維習慣:學生學懂先釐清分數基準再計算,面對更高難度題目唔驚,亦容易延伸到其他類型題目。

 

兩種方法比較:

  • 先處理分數部分再乘回原數:簡潔、清晰、邏輯直觀,思維容易掌握。
  • 一步寫長算式:正確但步驟多,對學生容易造成混淆或計錯。

 

透過呢個例子,我更加肯定:教數學唔只係追求答案正確,而係要幫學生建立可理解、可應用嘅思路,令佢哋面對更高難度題目都唔怕,亦可以更加輕鬆、有效地處理嚟緊嘅呈分試題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