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我深感教學的精髓不在於堆疊試題,而是透過互動方式,讓孩子們真正理解知識的邏輯傳統的操卷教學雖能強化技能,但往往讓學生機械式運算,忽略思考過程。相反,我更注重設計互動活動,例如畫圖解釋概念。在畫圖中自然推導出面積計算的原理,讓抽象概念變得親切易懂。學生畫完後,我會引導他們引用已有知識來說明,透過這種方式,孩子們學得開心,興趣被點燃,而不是被試卷壓得喘不過氣。
此外,我會邀請學生出題,這是另一種強大的互動形式。不是讓他們隨意編造,而是基於課堂內容,例如討論「時間」單元後,讓孩子出一個關於「上學路程」的題目:「我走路10分鐘到學校,如果騎車只要5分鐘,怎麼算時間差?」他們出題時,自然要思考邏輯結構,同時看到同學的解答,從中學習不同視角。這不僅提高了參與感,還培養批判性思維。不同性格的學生也能匹配適合的習作:活潑的孩子可出動態題目,如遊戲計分;內向者則適合靜態圖解題。這樣的設計,讓學習從被動變主動,孩子們在出題與解題中,逐步掌握「為什麼」而非「怎麼做」。
另一方面,暑假後的遺忘現象總是讓我警覺。學生雖記得基本運算如加減乘除,卻常忘記如何應用邏輯思考。為此,我在考試前準備溫習卷,強調列式而非求答案。例如,一道文字題:「小花有8本書,借給朋友2本,還剩多少?」要求只列減法式子,不寫數字。這減低了抗拒感,因為他們不用擔心「錯答」,只需回想邏輯步驟。透過畫圖輔助,如畫出書本圖示,他們更容易溫故知新,重建思考框架。這種方法不僅鞏固舊知,還避免壓力,讓溫習變成有趣的邏輯遊戲。
總之,教學應以互動為橋樑,畫圖解釋與出題邀請,讓學生沉浸在理解邏輯的樂趣中。當孩子們能自如運用思維,而非死記答案,學習才真正扎根。我相信,這種方式能讓每位小朋友自信前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