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過去的教學經歷中,我深刻體會到數學不僅是一門知識,更是一種思維方式。數學的學習不單需要記憶公式和計算數值,而是培養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,同時需要令學生建立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。
在課堂上,許多學生容易對數學產生恐懼,由於有很多過於抽象或困難公式。因此,運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數學概念,讓學生更容易產生聯繫。例如,在教授概率時,我會以遊戲或現實情境來說明機率的應用。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,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概念背後的意義。
學生A讓我印象深刻,他在初中時數學成績一直未曾合格,對數學缺乏信心,甚至認為自己永遠學不懂數學。然而,到了中四,他開始補習,最後在考試中取得合格的成績,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。看到這樣的進步,我特意鼓勵他,讓他明白自己的努力確實能帶來成果。隨着信心的提升,他對數學的態度也變得積極,願意主動發問,甚至會在課堂上嘗試解答較具挑戰性的題目。最終,他的成績逐步改善,我更堅信激發學生信心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。
此外,我較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,學生B 比較聰明,但思考比較單一,我會引導他思考不同的解法,並討論每種方法的優劣之處。在解決一條代數題時,我會要他嘗試用代入消元、加減消元及圖像不同方式,讓他比較並理解不同方法的適用範圍和效率。這樣的訓練有助於提升他的數學思維,使他面對新問題時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。
其實,我相信每一名學生都能在中學數學取得不錯成績,只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,他們便能夠在數學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成就感。